教育教学

- 校内新闻热线:9291819
7月12日至16日,农学院“科技助农先锋”实践团走进杭州市临安区郎家村,围绕“集体经济发展与特色产业升级”开展为期5天的暑期社会实践。团队由农学、植物保护、智慧农业等专业的10余名本、硕、博学生跨学科组成,在学院领导、骨干教师联合指导下,通过田野调研、科技助农、政企座谈等形式,挖掘“郎家样本”经验,为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贡献高校智慧。
实践团10余名师生分组深入郎家村,与村两委干部、农户、合作社负责人围绕土地流转、集体资产运营、小香薯产业链收益分配等议题开展全覆盖访谈。针对农户反映的“绿色防控难、人工成本高、良种更新慢”等痛点,团队设计专项问卷,走村入户开展访谈,形成《郎家村作物种植概况分析报告》。
在驻村科技特派员吕尊富的带领下,实践团在郎家村小香薯基地开展“智慧农业”实操培训。团队成员操作无人机完成200亩农田的遥感测绘,通过多光谱影像分析土壤墒情与作物长势;吕老师现场指导实践团成员们使用营养仪精准检测土壤微量元素,并针对香薯黑斑病防治、冷链保鲜技术开设“田间课堂”。
实践团在调研中发现,良种是农户们普遍关心的问题,也是产业提质的“芯片”。为此,实践团把“送良种”作为破解“种什么、怎么换、换后如何管”等新品种推广难题的关键一招。实践团在郎家邻里中心举行了“良种共享会”,向村民集中推介了学院自主研发的三大高产优质产品。把品种优势、配套技术、订单渠道一次性讲清、一次性配齐,提供了良种更新的“一站式”解决方案。
最后一日,实践团赴临安区农业农村局开展专题座谈,围绕“村集体+企业+农户”的郎家共富工坊模式展开研讨。团队成员结合调研成果,提出“打造香薯文创IP”“建立共享加工中心”“开展智慧农业试点”等建议,获得了专家的高度认可。
从“田间问卷”到“板凳访谈”,实践团用农民的语言讲科技;从无人机巡田到“良种共享会”,实践团用科技的逻辑解农民之困;从共富工坊的圆桌到临安区农业农村局的汇报厅,实践团用青春的创意把“小香薯”写成“大文章”。实践团的同学们,用智慧与汗水证明:青春不是温室里的嫩芽,而是扎进土壤的种子——只有向下扎根,才能向上托起乡村振兴的未来。
(现代农学院 施寅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