媒体农林

- 校内新闻热线:9291819
烈日炎炎,正值暑假。位于庆元县实验林场的杉木林改培示范基地里,浙江农林大学林学学科的童再康教授,正在给几名博士生和林场的工作人员讲解楠木种植的要领:“坑要挖深,根须舒展,肥土拌匀,这样种植的楠木才能更好地生长。楠木幼苗时喜阴,间种在成林的杉树下,可以更好的成活。”
在他身后,高大的杉木林间,一棵棵楠木树苗正在茁壮成长:今年春天刚栽下的闽楠、浙江楠已经亭亭玉立,嫩叶在阳光下流转着碎金般的光泽;前几年栽种的楠木,已经枝繁叶茂,笔直的树干正在向上生长,欲与杉木比高。
图为杉木林里的小楠木正在茁壮成长。
十八年研究一棵树的生长
杉木,这个占浙江人工林面积34.4%的当家树种,也是中国最普遍的商品材之一,广泛用于建筑、桥梁、造船、家具等各个领域。然而,近几十年来杉木材也面临着生产力衰退、生态功能退化的困境,如何改造现有杉木林,成为相关领域专家教授的重要研究课题。
2006年起,浙江农林大学的童再康、王懿祥、张俊红等专家组成科研团队,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10余个项目资助下,开启亚热带杉木人工林珍贵化彩色化改培关键技术攻关。王懿祥教授道出初心:“杉木纯林如同单调的绿色幕布,我们要将它变成立体的艺术画廊,努力让杉木林的经济价值得到提升。”
图为精心选育的楠木苗长势良好。
团队将目标锁定楠木——这类“千年不腐”的珍贵树种。楠木俗称金丝楠,有“木中金子”之称,其树干通直,高达30余米。我国自古有“珠宝一箱不如楠木一方”的美誉,却因楠木早期生长缓慢、造林成活率低濒临危机。
经过多年研究,童再康教授团队在深山观测中发现楠木生长的关键线索:楠木幼苗在遮阴环境下韬光养晦,但2龄后需光量激增。据此,他带领团队创建了“遮阴育苗+透光造林”技术模式:培育2年生容器楠木大苗,将15—25年的杉木林疏伐至每亩30—60株,并且在杉木林下种植楠木,并以定制肥进行3年的精细化抚育。
如今,在童再康教授团队的科技助力下,庆元林场的楠木造林成活率从过去不足50%跃升至95%以上,昔日“十年难成林”的困境就此破解。
从木材安全到大健康产业
童再康介绍,金丝楠木好处很多,其本身亦是一味祛疾除患的良药,也可以与其他中药配伍,或单独作为一味独立的药材使用。楠木其埋在地里可历经几千年不腐烂,具有抗腐木菌、白蚁的侵蚀作用,用金丝楠木箱柜存放衣物、书籍、字画可以避虫。同时,金丝楠冬天触之不凉,夏天触之不热,益身护体,能感知阴阳交替和气候变化。金丝楠木入夜后还会发出奇特幽香,具有一定的驱蚊避虫功效。尤其是大摆件,淡淡幽香入室后弥漫许久不散,沁入心脾,这种幽香,,具有很好的改善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的作用,具有安神助眠、治病养生的疗效。
“楠木好处那么多,对人体大有裨益。那么楠木为什么会有这些方面的神奇作用呢?其作用机理是什么呢、”10多年前,童再康就带领团队将科研的触角向楠木更深处延伸。经过多年研究,他们的团队首次获得闽楠高质量基因组,揭开了“金丝楠”的终极秘密——其8号染色体上特有两个基因簇,能高效合成β-石竹烯等抑菌倍半萜。实验显示,楠木精油对引起木材腐烂的乳白耙菌、密粘褶菌等关键菌以及脚气真菌抑制效果显著,甚至对多种癌细胞系展现抗肿瘤活性。
“这解释了楠木‘千年不腐’的生物学机制,更为大健康产业开辟新路径。”张俊红教授举起试管中琥珀色的精油。随着化学杀菌剂弊端凸显,楠木精油天然的抑菌性与怡人香气,正在木材保护、制药、美容等领域催生产业新蓝海。目前,浙江农林大学已经有多个研究生团队,正围绕利用楠木治疗脚气、开发美容产品等开展深入研究。
再造亿亩“生态聚宝盆”
这两年,童再康、王懿祥、张俊红等专家,先后在浙江庆元、开化、建德、临安,安徽青阳、江西万载等地建起了杉木林改培示范基地,用科技赋能杉木林蜕变为多层立体生态系统:上层杉木巍然挺立,中层楠木舒展金枝,林下灌木生机盎然,有的还种植了三叶青等中药材。由中国林科院张守攻院士领衔的专家组鉴定认为,该技术体系整体达国际先进水平,为美丽林相、珍贵树种林建设提供核心科技支撑。
“全国亿亩杉木林中,若有一大部分应用此技术,那么15-20年后,我们就可以获得大批量高档杉木大径材,40年左右还可以获得大量珍贵树种材,可基本替代高档木材进口。”童再康教授介绍说,目前相关技术示范面积已经超过50万亩,仅浙江就种植珍贵树种超1亿株,预计20年左右碳储增加量超500万吨,经济效益巨大。
如今,在庆元各地,新栽的楠木与疏伐后的杉木相映成趣。“杉木中小径材,一立方米卖不起五六百元。如今混交林中,楠木一立方米可达二至三万元,杉木超大径材单株卖五千至一万元。”庆元实验林场张东北指着杉木林间生机盎然的楠木感慨,杉木林披上了“金缕衣”后,“绿水青山”真正变成了“金山银山”。
杉木林间,轻抚着采伐后楠木圆盘上初现的金丝纹路,童再康相信,随着浙江启动美丽林相提升工程建设,一条“生态美、产业兴、百姓富”的发展之路也将向青山绿水间延伸。他表示,开展项目攻关的十八年里,不仅记录着“十年树木”到“百年树木”的认知跃迁,更镌刻下浙农林大林学学科团队用科技守护绿水青山、创造金山银山的时代答卷。
https://tidenews.com.cn/news.html?id=3221341&source=weixin 潮新闻:2025.8.19